梁博:他这样的歌手多一点,就不怕华语乐坛要完





又是梁博



“我可以”这三个字,广大网友已经对梁博说倦了。

但没办法,你很难找到一个30岁以下的明星像他这样,成名之后露面的次数屈指可数,却每次都能在人心中激起不小的水花。

这次的契机,是《我是唱作人》这档综艺中,梁博又出彩了。







第一期他的作品《表态》长达7分半,长到甚至让其他参赛歌手都觉得不解。



但歌曲中还是熟悉的梁博的态度,“你不会为了谁,失去自由自在”。这首歌最终在竞演现场一举成功、票数完胜了汪苏泷。

第二期唱失恋心境的《出现又离开》又让他守住了在几位唱作人中的上位圈位置,娓娓道来却唱进人心坎里,热恋的人听了都会不由自主地惆怅。




关于梁博的特别之处,其实已经被说过太多次了。

看得见摸不着的,是他身上那股和主流总有点格格不入、却男女通杀的气质:

女粉丝爱他才华横溢和声音中神秘的性感、克制的野性,男粉丝爱他明明才不到30岁却已经有了千帆过尽的潇洒和自如。



梁博本人对你们的狂热爱意是拒绝的↓






看不见却听得着的,是他实打实拿出来的歌曲。

梁博最神奇的是,他露面很少,但每露一次面都能有值得一听的作品。2017年上《歌手》一轮游却让人印象深刻的《灵魂歌手》、《男孩》、《日落大道》,这次在《我是唱作人》上的两首歌,都可圈可点。

为了能拿出这些歌,他也总是显得特立独行。

自从2012年《中国好声音》黑马夺冠火了之后,他身为冠军却拒绝了公司的巡演安排,不声不响地去海外深造。因为一个摇滚歌手如果不专注于创作、只靠一直翻唱别人的作品混,就相当于放弃了自己的立身之本。

2017年他最终决定上《歌手》前,其实已经拒绝了几次邀约,直到得知当季节目允许唱原创,他才决意把自己的作品带到这个高水平的平台来,称这是一个创作人“内心里边最根本的一个诉求”。



在这个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里,长时间不露面、出作品很慢,对于任何一个需要以曝光为生的明星来说,都很致命。

但梁博这份格格不入到底还是有收获的。

如今的人们不知道问过多少次了:“为什么华语乐坛现在没有好听的新歌了?”其实言外之意是,除了粉圈的自嗨和短视频带火的神曲,还有没有音乐能真正打动人们的心?

写稿时我查了一下,QQ音乐流行指数榜上,梁博在节目中演唱的新歌不声不响地登上了第四位。




前三名多少都是有庞大粉丝基础的流量明星,梁博出现在这个位置上,大概就是一种胜利了。







“先有原创,再谈传唱”

既然《我是唱作人》是一档关于原创华语音乐创作人的节目,最值得讨论的肯定也是关于创作这件事。

梁博在节目中表现出来的热情和真诚没有让观众失望,也打动了和他一起参加比赛的歌手。

在歌手互听demo的环节,梁博注意到了热狗的编曲中有故意滞后的鼓点,并对此表达了喜欢。热狗说自己在音乐上这些特意设计的点被人听到,还挺开心的。



很多听众可能之前不明白,为什么梁博的歌那么喜欢大块大块地留白,用大篇幅进行乐器演奏,现在才恍然大悟——在创作者眼中,歌曲不止有唱的部分,每一件乐器奏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是必须用心对待的有机体。

就像梁博对于第一首歌《表态》长度的坚持,其实也是一种对于创作理念的坚持。

别人都觉得太长了、让人很容易没有耐心听,梁博却对自己的作品很自信:

“如果就是一首让人不能继续的歌,一分钟都长。如果它的让人激动人心的部分,就是埋藏在最后,就没有长短之分。我不要用时间去衡量,因为七分钟才能把话说完。”

最终,听众还是用自己的认可回报了他的固执。



这些细节其实也是在回应华语乐坛正面临的处境:如今在华语乐坛,“歌以咏志”的原创歌手到底还重不重要?

梁博在节目中表现出的态度始终是,创作者坚持不断地创作,始终在其中投入热情,这本身就很重要。

当年轻后生陈意涵(参加过《创造101》的那位)被淘汰时,梁博对她的鼓励不仅仅是肯定她的歌好听,还鼓励她“写歌一定不要停”,一定要坚持写下去。






尽管现在大众可能会对原创有一些偏见,会更倾向于听已经熟悉的翻唱歌曲,但梁博还是认为,每首经典歌曲在传唱大江南北之前,都是一首初出茅庐的原创歌曲。先有原创,才有传唱。

对于华语乐坛来说,至少应该要有鼓励原创的土壤在,有坚持原创的人在。无需管写歌的人是不是名不见经传,歌好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华语乐坛的听众这些年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尽管人们哀叹现在好歌越来越少、爱听的还是老歌,老歌也不断通过各种途径翻红,但如今原创型歌手还是越来越让人觉得珍贵。

比如徐佳莹,上了《我是歌手》最大的意义是让许多人发现她写过很多好听的歌;

和梁博一起上唱作人的曾轶可,最近也有翻红的趋势,因为人们逐渐发现原来她的歌里有很多态度。

下雨是灾难,下雨是忧郁,可是对我来说,下雨是快乐,因为雨过天晴那片天空一定有彩虹;

拥抱是羞耻,拥抱是禁忌,可是对我来说,拥抱是命运,不管允不允许可不可以

李荣浩是最典型的创作型宠儿。大家调侃他做音乐是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其实暗含着对他身兼歌手、作词人、作曲人、制作人等数职都做得很好的肯定。




他现在这么红,让人已经很难想象他2014年凭借第一张专辑就获得金曲奖最佳新人奖的时候,在内地还是个毫无名气的十八线。

给原创歌手更多的关注和肯定,这对激活华语乐坛的生命力来说是个好兆头。

我们都快忘了会写歌、会用歌曲表达自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但现在逐渐想起来了。




原创歌手没那么好当



但很显然,原创歌手并不是嘴上说了就能做到的。

梁博很理想化地鼓励原创越多越好,但不是所有“原创歌手”都是梁博,有高起点,有天赋,也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热情。

华晨宇曾经在《明日之子》上批评过一位走“中国风”路线的原创选手,因为他号称原创,却不会弹最基本的和弦、不了解最基本的乐理知识。



当时华晨宇的态度很严肃,大致是批评这样的现象会误导大众:没有根基的“创作”其实自己都不知道在写什么,这种浮躁的氛围却让听众误以为写歌、做音乐就该是这个样子。

华晨宇认为这是不对的,再天才的人做原创音乐也得讲究基本功和专业性。




其实,这种现象不用华晨宇这种专业歌手指出,听众自己也会因为一些原创歌手争论起来。

比如这几年占据了中国原创音乐半边天的民谣,不知道多少原创歌手冒出了头,但也因为歌曲质量、歌手能力都良莠不齐而饱受争议:

歌手大白嗓,跑调或者念经也能叫唱歌;只需一把吉他、两个和弦就能走天下;歌词拽文艺、其实无病呻吟的成分居多,等等都是原创歌手容易被诟病的点。

前段时间那首在短视频APP爆红的《盗将行》,就被很多人吐槽歌词堆砌辞藻其实空洞无物,她的作曲者花粥后来还有了其他歌曲疑似抄袭的争议。






当然,对于那些基础薄弱、不识乐理也能写歌的创作者来说,最致命的缺陷还是无法突破自己已经有的边界,写什么歌都差不多。

即便以上弱点都克服,单枪匹马的创作音乐人们还是难过一道关:火得快,热度散得也很快。

当时口碑很好的《中国好歌曲》捧红了好几首原创金曲,民谣最火的那几年,人人都会哼两句董小姐、南山南,但这些歌手的才华似乎只在那一段时间备受瞩目,后来便很难像最受追捧的时候一样,长久地维持自己的影响力。

即便再产出好歌,也找不到比当初更好的输出渠道,渐渐门庭冷落了。



华语乐坛的确需要更好的鼓励原创的土壤,但轻浮浅薄地对待原创,和热度的昙花一现,这两件事也是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原创不是单枪匹马

在另一档原创音乐节目《这!就是原创》中,曾经出现过蛮心酸的一幕。

2006年快乐女声第3名刘力扬也参加了节目,但未能进军40强,她哭诉自己这些年落魄的心路历程:没有经纪人、没有公司,自掏腰包发歌却没有渠道能让人听到,等等。


这种被压在谷底、无法被听到的感觉的确很绝望,但梁博在《我是唱作人》中也提到,这种困境是双向的。

一方面歌手难以找到平台唱自己的原创,另一方面,华语原创音乐的现状不足以让平台和投资方敢于做这样一档节目,也可以理解。





这一头是创作者孤立无援、只能做个“流浪”的独立音乐人还没有出头之日,那一头也没人敢贸然砸钱办一档不知道能不能撑起来的原创音乐节目。

当然,指望所有的原创歌手都无师自通地成长,按部就班地成熟起来,显然不太现实。

公众号“音乐先声”曾在一篇探讨中国原创音乐的文章中,提到行内人(大象音乐CEO李思睿)是这样评价华语乐坛的“断层”现状的:

“中国音乐市场缺乏完整梯队,现在制作人、宣传、经纪人、编曲作词这些工种都丧失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行业幕后的中坚力量仍然是十几年前曾被台湾音乐人耳濡目染的那批人,却没有了后备力量。

来源:《行业断层十年,中国如今只有独立音乐人了》

再看看那些能持续产出的原创歌手,他们背后其实都少不了结构性的培养和支持。

一毛不拔李荣浩并非横空出世。他做歌手之前已经做了多年的音乐制作人,在日本艾回唱片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还担任过陈坤、赵薇的专辑制作人。

他蛰伏了许久,才终于自己走上台前。





林俊杰是乐坛常青树,也绝非偶然。

JJ和海蝶音乐合约到期后加盟了大公司华纳唱片。即便华语乐坛的黄金时代过去了,他还是能处在最先进的流行音乐工业体系中,为自己产出好作品提供保障。

他被吐槽并不擅长的作词,并不需要他一个人包办,这条生产线会为他提供最好的选择,所以他有余地把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发挥到极致。

他本人会选择在有质量的音乐节目中探索编曲风格的多样性,写歌也不停留在讨巧的芭乐套路,不断突破自己。

这些对于打造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原创歌手林俊杰”来说,都很重要。



听众需要开唱瞬间能击碎万颗心的灵魂歌手,赞叹他们像流星一样爆发而闪耀的才华,期待他们能给华语乐坛带来新的生命力。

殊不知他们才应该有更多的需求:完善的音乐工业用更专业的制作环境,合理的策划,精准的包装和推广,拓宽的歌曲传播渠道,来让一个创作者的潜力被挖掘出更多的可能性。

听众当然希望更多的原创人才涌现,但也希望他们不必单枪匹马地榨干自己的才华。

推荐阅读